八月四日是「臺灣鄉土文學之父」鍾理和逝世52周年的紀念日,中央大學將「鍾理和」小行星銘版與模型致贈給台灣文學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曾用蘇東坡、李白、杜甫與金庸等人的名字為小行星命名,而以台灣當代文學家命名則是首開先例。
鍾理和(1915年—1960年),原籍屏東高樹,十八歲時遷居高雄美濃。從小即廣泛閱讀文藝作品,奠定了寫作的基礎。壯年以後流離多舛、貧病交迫,短暫的46年歲月中,對於文學的創作堅持不懈,逝世前仍在病榻上修改小說《雨》,因肺疾復發,咳血稿紙而逝,文友稱其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除了文學創作,鍾理和與鍾台妹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二人因同姓婚姻不被祝福而遠走中國,返台後面對生活的波折與煎熬,更顯出夫妻深厚的情誼。
旅居北平期間,鍾理和的作品深受魯迅影響,對中國社會有強列的批判精神;返台後,寫作的重點落在故鄉美濃的事物上。代表作《笠山農場》記錄平民生活、表露農民心聲,字裡行間充滿悲憫情懷以及人道精神。鍾理和逝世廿年後,導演李行為他拍攝傳記電影「原鄉人」。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他對鄉情、親情、愛情、友情的執著,使小說文字散發淡淡的人間香味。他的寫實精神,並不具備尖銳而直接的批判;他塑造出來的小說人物,也不具備鮮明的英雄性格。但是,在小人物中可以發現真性情,而在小事件裡也隱藏著堅毅性格。在短篇小說中,廣受注目的當推<貧賤夫妻>,這篇作品呈現出來的情感,恰如其分地定義了鍾理和的質樸人格。他不自憐,卻能贏取讀者的感動;他不批叛,卻讓讀者窺見社會的困蹇;他不悲情,卻使讀者獲得救贖與昇華。」
<貧賤夫妻>是篇自傳性小說,從作者住院三年後返家,在車站不見平妹迎接說起。回顧二人的結合歷經千辛萬苦,此愛得來不易,彼此更加珍惜。作者的期盼是:「我們不要高官厚祿,不要良田千頃,但願一所竹籬茅舍,夫妻倆不受干擾靜靜地生活著、相愛,白頭偕老,如此盡足。」然而,返家後苦難接踵而至打碎了這個夢想。田產因治病變賣殆盡,平妹為了家計決心冒險去掮木頭,作者怨恨自己的軟弱無能,面對殘酷的事實,感受到「我們的意志已被砍去了手和腳」。
小說的最高潮是林管警察與掮木人的追逐場面,作者掛慮平妹的安危卻無計可施。幸好遍體鱗傷的平妹歷劫歸來,愛妻因傷痛而發出的呻吟聲引出作者不斷滾落的淚珠。文末,作者找到一份差事,解決了責任和問題的一半。「還有一半須待解決,那就是-我的病。我必須早日把它克服,才對得起平妹,我的妻!」本篇小說,除了見證鍾理和與妻子患難中互相扶持的默契,也讓我們明白鍾理和文學中最重要的特質:承受逆境的堅強靈魂。
筆者也是美濃人,現在抬頭仰望浩瀚的星空,知道有顆星叫作「鍾理和」,內心真有無比的感動。理和先生的摯愛鍾台妹(平妹)女士於2008年10月9日去世,在台妹逝世4周年前夕,謹以本文表達對故鄉前輩的敬意。
【歷屆試題】
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詞組,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
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
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
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
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 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係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咤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
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 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 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答案D,96指考)
原載:2012-10-06 聯合報教育版 "中學生現代文學賞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