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29, 2011

【讀書筆記】歷史書單

1. 來自對岸高中老師的歷史課本,三冊。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袁騰飛說中國史 I  :先秦至宋元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袁騰飛說中國史Ⅱ  : 明朝至甲午戰爭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袁騰飛說中國史 III : 辛亥革命至國共戰爭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1,02

2. 史家的技藝
馬克-布洛克,周婉窈譯,遠流出版公司,1989年。

3. 歷史地理
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對照地圖、重疊地圖,翻新你對世界的想像
作    者: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薇珍妮‧黑頌;法蘭克‧提塔特
譯    者:李佳蓉、張凌虛
出版社:大是文化,2010,5

4. 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13件事正在改變世界、改變你
作    者: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薇珍妮‧黑頌;法蘭克‧提塔特
譯    者:劉宗德、周幸
出版社:大是文化,2010,6

5. 3天讀懂世界史:考古學家帶你重新發現世界
作    者:櫻井清彥 監修
譯    者:洪玉樹
出版社:大是文化,2009,6

6. 經濟思想史的趣味
賴建誠 清華大學經濟系,允晨文化,2011

雛鳥

翠蘆莉上來了一隻外型奇醜的黑色毛毛蟲
我好奇牠將變成麼樣的蝴蝶
任牠靜靜地享用青色花葉
幾天後,蟲消失了

卻發現花圃的空心磚裡躲著小東西,見人就藏
晴朗的早晨裡鳥的啾啾聲不絕
原來這裡住著一隻尚在學飛的幼鳥
磚的空隙可以遮風避雨
還可以用來儲藏食物,比方是毛毛蟲

母鳥斷續地叼來食物
幼鳥的身材大小幾乎跟鳥媽媽差不多了

幼鳥已經可以輕快地在花盆間跳躍
好奇的是:什麼時候幼鳥會起飛而去?

【後記:三天後,看到母鳥口啣食物而下,但幼鳥已去,顯然牠至少飛離院子了。】

天龍國之旅

SAT 一行人北上新店,參加社團的聚餐。

5點開始冗長會議,兼一堆「上級長官」致詞,上菜時間已是 7:30 左右,餓極。

這江浙餐廳裡的場景使我想到幾件事:

一,吳念真在中影工作的回憶。

二,天龍國。

三,白先勇,臺北人,永遠的尹雪豔。

維洛那

星期日,送 Cindy 至 NTHU 後返家,預期中的颱風遠走,天氣極佳,陽光溫暖,沿路多見 biking 騎士,上午10時,鐵馬行至山中咖啡屋,往返約12公里。

路線:芎林老街,廣福宮,鄧雨賢紀念公園,大華,中坑。

星期四, 5月 26, 2011

Reading paper or book

Too many info already available, knowledge aging very soon today,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changing very fast, How do we, especially to a EE engineer, survive in such situation? 


This is a reference flow or guidance to a newbie in academic school. Though still a good one to old guys like me. Roughly, sam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patent search as well for engineering problem solving.


==========================================================================
彭明輝:
清大自動檢測與影像定位實驗室 (ppsc.pme.nthu.edu.tw/): 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mhperng.blogspot.com/)

==========================================================================
知識吸收與創造:
  • 學士:學習吸收系統知識的能力
    • 讀別人整理、組織好的知識,典型的就是課本。
    • 只有理解的,而沒有批判
  • 碩士:學習從無組織的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
    • 進行精確批判的能力。
    • 獨立自主的判斷能力。
    • 有能力創造知識

論文的分析技巧與程序:

相關的30〜40 篇論文
(1)Abstract:貢獻、方法特色與主要內容。
(2)Introduction:問題的背景和起源,未解問題,重要性,回顧。
  • (2A)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
  • (2B)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別
  • (2C)每個派別的主要特色(含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從Abstract/Introduction瞭解方法、派別,某一派的創意與主要訴求、方法特色和優點是什麼?對其它派別有什麼批評?保留大概 20 篇左右確定跟你關係較近的文獻。
  • (2D)這個領域內重要的關鍵問題有哪些?
    • 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視的優點?
    • 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點?
    • 這些優點與缺點通常在哪些應用場合時會比較被重視?
    • 在哪些應用場合時比較不會被重視?
(3)Main body(含simulation and/or experimental examples)
跳過詳細的推導過程,看公式推導過程中引入的假設條件,而不是恆等式的轉換。
在應用上要使用的公式,評估使用的方便程度或計算效率,可靠度或穩定性。
回答(3A)、(3B)、(3C)三個問題就好,不用太細。

  • (3A)主要假設是什麼(條件),評估這些假設在現實條件下成立之難易度。
  • (3B)在這些假設下,主要有什麼好處。
  • (3C)這些好處主要表現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項目的簡化上。
根據(2D)的答案以及這一派的主要假設,進一步回答:
  • (3D)這一派主要的缺點有哪些。
最後,根據(3A)、(3B)、(3C)、(3D)的答案綜合整理出:這一派最適合什麼時候使用,最不適合什麼場合使用。


[不要被看來很棒的 simulation/lab data 蒙蔽:]
  • 回到其基本假設,及應用時的主要公式(resultant equations)去,參考(2C)和(2D)的答案,問:
    • 當某某假設在某些實用場合上無法成立時,會不會出什麼狀況?
    • 預測(猜一猜)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應該會表現優異?
    • 在哪些條件下(應用場合)出狀況?
    • 根據這個猜測,再檢驗 data,長處與短處是不是確實充分被檢驗,且充分表現出來。
整篇論文細細讀完?NEVER!把確定會用到的部分(帶著問題去讀)給完全搞懂就好。
選擇性的閱讀,鍛鍊選擇時的準確度、速度
不要浪費時間在學用不著的細節知識。
多吸收「點子」比較重要,而不是細部知識
[quick go through, highlight key points, too many data in this world already, data aging very soon]
由粗而細,[iteration, re-fine the problem again, remove those irrelevant, batch processing, not paper by paper, turn around while blocked like jigsaw(you may find the missing part in somewhere else)]

星期三, 5月 25, 2011

心跳太高

健檢心電圖及血壓量測都顯示心跳速率太高,檢討最近的生活習慣,咖啡可能喝太多了,先不喝觀察是否有影響。

另外,往內心看,是不是我執太深?Overreacting?

Seth 會說:「如果不能從內我深刻地肯定自己、愛自己,又如何愛(待)人?」

戒慎!

下面是搜來的詞:貢高我慢,心行平等,無分別心
=========================================
貢高我慢
=========================================

  • 謂視「我」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執之「我」而形成憍慢心。
  • 我慢者,謂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 因為心生憍慢,凡事認為自己優勝。
  • 甚至比他人卑劣低能,在自卑中,依然視他人為低劣卑微。
  • 因為對人貢高我慢,尚未損傷對方,當下自心已傷及法身
  • 動此貢高我慢心時,其心剎那即生心病,表面上雖無身口造業,但內心已形成意業,亦必感召果報。

=========================================
心行平等,無分別心
=========================================

  • 對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別人;如果有了貢高我慢的心,時常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能幹,那就大錯了。
  • 不光是要「不輕未學」,而且千萬不要有「慢心」,因為這兩者都容易漠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 心量要寬大,不管富有、聰慧或者貧困、愚鈍的人,我們都以平等心對待他們,尊重愛護他們,這就是「心行平等」。
  • 對於無緣、有怨的人,我們要默默的為他祝福,祝福他將來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則叫做「心行平等」。
  • 若沒有這分因緣,也沒有相同的志願,就不要和人爭執或勉強他人,這便是無「分別心」

【讀書筆記】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基本訓練:這是學院裡生產 paper 的行業經驗,包含相關成文(及潛)規則與方法論,可以視之為學院之基本訓練。21世紀網際網路讓知識成長更快,傳播更迅速,也快速貶值,各行各業都需要吸收知識,做出分析,產生新知識,做出判斷,採取相應之行動,這是所謂的知識工作者。

paper 用以生產知識,進而改善(變)人的思想與生活。知識也可以用來壟斷、操弄,甚至造假、牟取不當利益。作為知識工作者如果不瞭解知識如何生,如何應用,很容易迷失,如電視、報紙、網路的新聞報導。


學生常說,因為數理化不好、能力不好等,所以選文組云云。除非是職業訓練科系,套上「科學」,大學裡的社會人文科系不見得比理工科系容易,或者說人的行為與思想遠比自然複雜而難以掌握。


好奇興趣之外,提出有意義的「發問」(題目)是重點,然後才是方法、分析與論述(思考方法的訓練)。


主題:觀察力,創新,發現人所未見。創新思考的訓練,局中人很難看到,這是制式的限制,常常等我領悟先驅者所見,世界已然改觀。


知識地圖的概念:如專利地圖,問題導向的(文獻、知識)搜尋與結構式羅列比較,發現空位、限制、缺失、新應用。這是很好的方法,科學、工程亦然。


基礎工作:何謂理論?理論如何產生?如何瞭解、掌握應用前人累積的理論論述。
所以歷史(甚或地理人文)、哲學的基本知識是必要的基礎。有趣的報導,南方朔先生說自己基於興趣,可以在熟讀某些領域的大學教科書後,幾個月之內就吸收正規大學4年所學,奇人也。孫瑞穗「如何讀理論書」,對 context 的說明,參考、參考,如後所附。


出師:如果基礎沒有建好,直入汪洋大海,很難不滅頂,除非有教練在旁隨時伸手,但終究我們得離開教練自己去探險。


==========================================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畢恆達,2010全見版,小畢空間出版
==========================================
[質性(非量化)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

  • 要有觀點,創新、啟發,garbage in, garbage out
  • 未經反省的價值觀會使得研究者對於現象中某些面向盲目
  • 主觀性同時是「可能」也是「限制」
  • 藉著主觀性,我說我感動的故事,祛除主觀性,我並不是變成一個價值中立的參與者,而是一個腦袋空空的人。(Peshkin)
  • 不一定是去探討未曾觸及的新世界,而是在想當然爾的事物中發現新觀點,指出原有的偏見
  • 研究主題可以從觀察生活周遭、聽一堂課、閱讀論文、報紙,可能會發現自己個人經驗無法由理論解釋,或是對於特定的人、事、時、地、政策感到好奇。
    • 如果從[大]議題開始,重要的是要聚焦到可以掌握的研究發問,找到合適的經驗田野
    • 如果從田野或事件開始,重要的是找到恰當的理論觀點與發問
  • 除了熱情
    • 陌生的田野:與自身生命經驗有距離的主題,多做功課,瞭解田野的語言與文化,否則極有可能問錯問題
    • 熟悉的田野:冷靜、反思、質疑
    • 考慮到自己人格特質
    • 計畫是否可行,時間、經費、人力、資料的限制
    • 倫理的考量
  • 研究目的:
    • 個人目的:實現改變現狀、滿足特定好奇、學術生涯、未來工作機會 ...
    • 實踐目的或是社會、政治目的:改變社會現況或是廣義的政治環境。
    • 研究或學術目的:了解對社會現象產生見識。研究是否有理論與方法上的創新、是否可以填補某個研究領域的空缺。
    • 主題的選取
      • make the familiar strange [日常生活熟悉的]
      • make the strange familiar
      • 探索不對逕,小說梵谷的遺言,時間的女兒
      • 社會新興現象與族群
      • 有理論競爭之議題
      • 用新方法[科技、技術、跨領域:如以物理、數學研究文學、財經]研究舊議題
      • 與常識(偏見)斷裂
      • 問人所未問
      • 文獻回顧:尋找定位 [製作粗看的地圖 vs 迷途] 
        • 從文獻找到新的題目
        • 不用擔心相同的想法,或有人做了相同的題目。因想法不同,前人錯誤、忽略的部分,最壞的情況,更新最新的田野經驗資料。
        • 利用文獻,不要被文獻限制。將之視為一些有用,但可能錯誤的想法。
        • Conceptual context vs Literature review
        • 讀書報告 vs 回顧、整合、批判,建立自己的概念脈絡
        • 概念脈絡的來源
          • 經驗知識
          • 既有理論與研究
          • 先驅研究
          • 思考實驗
        • 文獻回顧是對於特定研究領域的想法與整合、分析與評論。
        • 帶著問題與作者正面交鋒
        • Flowerdew 5C 原則:
          • 全面(comprehensive)
          • 精簡(concise)
          • 一致(coherent)
          • 累積(cumulative)
          • 批判(critical)
        • 可以把相同觀點以及相互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也可以敘述理論發展的歷程,按照主題分類,也可以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份,從一般到特定。
        • 對文獻加以批判(看法,長短處,突破,增益),比較、評價、說明,據以說服、說明:這個研究之正當性(銜接,差異,未解決的問題,增益)。
        • 發現與分析
          • 紮根理論:關心「發現的邏輯」(logic of discovery),經由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理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撰寫筆記(memo writing)...等循環回饋過程來建立新理論的研究策略。直到核心概念出現,達到理論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時結束。
          • [Modeling, Fitting and Regression ??]
          • Claim -- Reason -- Evidence -- acknowledge and response ---principle or warrant
            [論證:回答發問的答案與邏輯,非只分類、組織]
            [理論概念的定義、應用,瞭解其歷史、地理、文化上之脈絡]
          • 缺失
            • 使用視為理所當然變項的量化研究,進行相關統計分析,通常缺乏理論基礎。[Blind test的味道,不知所為何來,只有資料,沒有分析,缺乏問題導向。]
            • 只有報導、經驗事實、資料描述羅列剪貼分類:缺乏理論指引、分析性概念提出(產生)、以事實佐證的論點。
          • 結論與建議
            • What's new
            • So what
            • Who cares
            • Why not
            • Why matters
          ==========================================================================
          孫瑞穗的教學部落格 (blog.roodo.com/mizuhosun/listall.html&page=1)
          【給研究生的筆記之八】如何讀理論書(一) 如何在「理論軟體」中找到「驅動程式」?
          【給研究生的筆記之九】如何讀理論書(二)?立基於「日常生活」的提問與探索
          【給研究生的筆記之十】如何讀理論書(三):脈絡化(contextualize)的重要性
          ==========================================================================

          • 問題意識:如何把「讀理論」變成是可以連結「理念」和「實踐」。
          • 讀「理論」的重點,在於搞清楚作者「理論化(theorize)」的過程(作動詞使用)。
          • 以女性主義如何「理論身體」為例,理論化 ==:
            • 問題化現象+脈絡化歷史+政治化性別+對話的對象+重新定義身體/主體的過程。 
          • 理論家
            • Historical Context(脈絡化):理論家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中理論?什麼性別現象或問題讓她如此理論?
            • Thesis(假說):理論之前一定有假設,她的理論假說或分析概念為何?
            • Argument(論證):她是通過什麼方式(語言,邏輯或個案等策略)來進行說服?
            • Dialogue(對話):她理論這些現象是在跟誰對話?是當時某個重要的學說?人物?霸權?總之,一定有個特定的對話脈絡?
            • Statement(立論):她的主要理論論證或立論為何?她的論證跟別的性別理論家有何不同?有何貢獻?
            • Political Concern(政治關懷):她的主要政治關懷為何?她認為性別政治應該重視哪些地方?在哪裡實踐?是書寫實踐?還是現實政治的實踐? 
          • 障礙:這是概念化?不同語言?歷史和文化經驗?
          • Pull it to the ground where you are standing:把理論念得很「低級」,越低越好。最好往下拉到底,拉到你所站立的土地上,讓理論有泥土的味道。
          • Make sense of it in your everyday life:拉進你的日常生活中,讓理論可以被呼吸,感覺有意思。
          • Inscribe it onto your body: 乾脆拉到你的身體裡面咀嚼,讓理論血肉模糊。

          • 理論:沒啥好高級的,是一些「論理方法」(methods of reasoning)和(前人留下來的)「思考資源」(resources of thinking),對現象世界或價值觀所進行的有因果關係的解釋工具。
          • 有系統且層次分明的思考整理、觀察、提問,以解釋人事物之間的關係與秩序。
          • 「理論」匯集前面走過的人的思考精華,讓你學會問這個領域中的基本問題。
          • 把它們當成一種前人在思考,論辯與對話上走過的諸般「軌跡」,它像地標一樣地讓你可以追溯前人思想的精華與方向。 
          • 多半只提供思考的路徑,而不是終點,更不是可以(輕易)解釋你所依存的生命或社會現實的權威
          • 最好的讀書態度,就是把理論放到自己的生命和社會經驗中去對話。讀理論書,其實就是在找尋「可以對話」的對象。

          • 理論(書、概念)的脈絡
            • 概念在何種上下文(con-text)中被界定。
            • 所依存的文化/歷史/時間/空間/物質性的脈絡(context),生產條件。 
          • 「自知之明」。(conscious of what (context) you are thinking and writing)

            星期二, 5月 24, 2011

            華龍村 鐘屋夥房

            午後的山間,寂靜

            桐花早已落去

            竹與柑橘 滿山翠綠

            徒留紅磚的夥房

            山中挺立



            星期日, 5月 22, 2011

            上下山埤塘窩土地公

            經過這附近的土地公廟時都會特別注意看一下重建碑文,通常都有二戰時日本皇民化運動,居民傳統信仰被禁,伯公被移走集中的紀錄。

            清華園 半日閒


            2011 應用材料文藝季【2011美術史講座】
            東西意合:莫內、夏卡爾與黃公望富春山居 
            主講: 蔣勳(美學大師) 地點:清大大禮堂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卷
            5月21日(六)PM2:00~4:00

            據說下午是今年的最後一場了,女王提議去趕熱鬧,午餐三人在貓格拉底吃了簡餐。無意中發現一本2手書,杜魯門自傳 1946~1952(V2),隨手翻閱,說他如何想要讓國會通過健保法案,卻沒有成功,原來OBAMA 做的事杜魯門早做過,有趣,75兩買下,回家慢慢看。

            蔣勳介紹了黃公望(1269-1354),元代的著名畫家,中年入全真教出家。

            聯合、中時兩報有蔣勳的兩篇文章,大約就是演講的內容。
            區區一卷,千年劫灰(4/25)(udn.com/NEWS/READING/X5/6297012.shtml)
            黃公望富春江故事(5/20)(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1052000441.html)。

            蔣勳引用黃公望跋「無用過慮,有巧取豪敓[奪]者」,說也許80歲的畫家早預見人世紛擾,如同今年6月台北故宮富春山居圖合展的濃濃政治味。

            可能因為黃公望是全真教的背景及其完成時的高歲,解讀畫的人就偏重於人生境界的詮釋,蔣勳說年輕時愛梵谷,於中國潑墨山水的領會是中年後才有的,「中歲頗好道」?,還問自己人生80將如何落幕。

            雖然蔣勳也鼓勵聽眾,年年有不同的人生風景、樂趣,但我怎麼看、聽都覺得蔣勳老矣!

            聽完演講,逛了水木書店,又買一書。

            離開時,去看了羅丹的沈思者。

            (今天本有一很難推掉的約會,只好以女王令已出為由擋掉,半天下來,收穫不少,樂也。)



            星期一, 5月 16, 2011

            【數字看台灣】2011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這是 www.heritage.org/index(Heritage Foundation, 美國傳統基金會) 與WSJ(華爾街日報)所作的年度報告,TW Ranking: 25/183,前25個國家分數如後。

            評比總共10個項目: Business Freedom, Trade Freedom, Fiscal Freedom, Government Spending, Monetary Freedom, Investment Freedom, Financial Freedom, Property Rights, Freedom from Corruption, Labor Freedom。

            得分最低的Labor項目,其說明是「Taiwan's labor regulations remain rigid. The non-salary cost of employing a worker is low, but dismissing an employee is relatively costly and burdensome. Regulations on work hours are not flexible.」是說勞工法規嚴格,增聘勞工之非薪資成本低,但資遣困難且費用高,關於工時之法令僵化。

            本項目美國是95.7, 中國54.9,法國51.4,Taiwan 46.1,德國為40.6。對勞工保護越多,則分數越低。台灣法令對勞工的保護,竟與德法接近,令人稱奇。

            另外,分數較低的如貪污,智權保護,金融自由等項目則尚可理解。

            星期六, 5月 14, 2011

            洪水與大旱


            幾月來,不見春雨驚蟄,TW陷入缺水、限水的恐懼中,水庫見底,農業、民生用水限縮,新竹園區業者準備了買水的計劃,應付工廠所需原水。

            這兩天雨來了,前天夜裡還下的頗大,能不能解旱,還言之過早。

            同時間美國Mississippi河洪水成災,德州乾旱,法國限制農業用水。

            有政府裡的專家說:「台北市民一天用水352公升,是荷蘭人的三倍(128公升),原因是台灣水平均一度水僅10元,過度廉價,是全球第四便宜。台灣人因水費便宜,沒有節水概念,導致用水量過大,台灣合理水價大約在30元左右。水資源配置不均出問題了,且這個問題比國光石化嚴重太多。」

            很好,終於有官員願意說點真話,並且用百年的尺度來看政策,說「疏濬是沒有用的,反對再蓋任何水庫。」

            且看這些人能做出什麼有用的事來!

            星期三, 5月 11, 2011

            熱情與執傲

            我們需要熱情與固執方能成事,熱情代表自己深信不疑的遠景,熱情會散發出來而浸染到週邊的人們;另一方面,因為固執才追求成功,面對挫折時得以繼續努力而不放棄。

            但有時過份的天真(少了人情世故)與執傲(認為自己最聰明,想法最佳),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羽翼未豐的小崽子。

            星期二, 5月 10, 2011

            後院蘭花又開,倏忽一年已過

            2010/5 的照片見以下連結。

            picasaweb.google.com/lh/photo/B3FoehH8KdjyvNtC-GR7FQ?feat=directlink

            內灣 BIKING

            早上09:30出發,天氣熱,走芎林堤防,山豬湖堤防,台3,去時繞過120,走山路,滿山桐花,午餐站前廣場,內灣野薑花粽子加茶飲料。返程經合興車站,午14:30到家。











            星期一, 5月 09, 2011

            阿兜仔真難搞

            「你有沒有搞錯,你為什麼跟客戶說,我們的產品有瑕疵?」因為客戶的求償金額龐大,電話中台灣的老闆的聲音明顯帶著憤怒。

            「沒有啦,是誤會,你不知道那些美國人多難搞!」他是一家台灣公司的駐美代表(是老外,美國人),娶了台灣老婆,曾經住在台十餘年,中文能力不錯。以前仗著溝通(語言)能力,在公司裡算是有份量的,也還可呼風喚雨,如今老闆換人,日子不同已往了。

            有趣的是當他說那些美國人多難搞時,可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或是他的思考已台灣化矣!

            【讀書筆記】告訴你外語學習的真實方法及誤區分析

            作者引用語言學、教學法、大腦攝影等科學理論與發現,說明英語學習的方法。


            看完後值得思考英文的學習迷思:
            1.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如作者說得是「啞巴英文」?
            2.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不再進步?
            3. 原來啞巴英文跟出國留學無關。


            =================================================
            www.178gz.com/shangdao/1731.Htm
            原文是簡體版,有繁簡轉換的Browser,看起來較輕鬆。
            =================================================
            「先聽說,不讀寫」
            Phonics,「聲音」—「字型」—「含義」,應該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將「聲音」和「含義」建立聯系。

            外語學習過程的能力階段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 看圖識音」避免使用中文翻譯,充分建立條件反射。不要試圖說英語,只練聽力;(沉默期)不要看任何拼寫(閱讀),把拼寫的學習完全放棄。可多用肢體語言或用手畫圖協助這一過程。不要怕聽錯,要放鬆和有信心。
            • 達到1000個左右的詞匯+短語量
            •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把「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很難表達抽象的事物和太過復雜的句式,甚至復雜的時態。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 首先明確目標:
              • 要學會聽懂單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維;
              • 達到能聽懂簡單的,可能是慢語速的整段英文;
              • 在提高期後期開始嘗試簡單「說」英語,實現簡單溝通;
              • 開始引入閱讀材料(不是學習如何閱讀);
            • 「要了解一點英文語法。」知道有變化,大概變成什麼樣子就好了,可千萬別深入,什麼詞性語態啥的,都別碰。正確的語法是靠會說實現的,不是了解知識實現的。我們了解語法的主要目的是看到變化時知道是怎麼回事,不要感到恐懼或迷惑就行了。正規的語法學習應該到此為止。
            聽力內容設計
            關鍵還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輸入i+1」。這時,材料最理想還應該是有視覺輔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內容的出現(+1)是在我們現有水平(i)下 「可預測」(Predictable)的。

            • 1) 續列法 (Series Method)
              • 用簡單英語結合肢體語言,實物和實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個連續動作,難度控制在有(+1)為大約為10%-20%的新詞匯(用1000個左右的詞匯描繪這類動作很容易做到)用全程動作和實物配合來邊說邊完成。
              • 比如如何開門:「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拿出鑰匙) This is the key.(晃晃鑰匙) 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鎖)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用鑰匙開鎖) 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擰門把手) 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開門) enter the room,(進屋) 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關上門)。」
            • 2) 生成對話 (Dialogue Generation)
              • 聽人家對話。聽力練習的原則:
              • 使用生活經驗中熟悉的情景或經驗能夠預測的情景;
              • 盡量使用視覺或動作代替語言解釋,全過程都用「親身經歷」完成;
              • 啟始難度控制在第一遍聽能到80%~90%能懂;
              • 注意聽,不要試圖說話;
              • 絕對禁止閱讀和記筆記;
              • 可以把過程錄音以後聽。
            美國大家普遍單詞量也就2萬左右,再多了記不住,也不好用了。


            尋找人工替代品
            由簡單句組成的,對帶有畫面的故事情節進行連續的語言描述。故事最好是連續的,情節和畫面的設計,應該是通過我們的觀察,現有語言成分的掌握,與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系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上下文的關聯,「預測」得出每句話的含義。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omputer-Aid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 每個畫面最好是靜止的。
            • 畫面要求簡單,信息盡量少,相素要低。
            • 故事情節應該是連續的,故事人物,背景,故事的發展要有很強的相關性。
            • 連續的故事才有助於提高聽者的「預測」能力。(top-down 原理)
            • 有的聲音要稍先於畫面出現,讓聽者先試聽猜測,然後再用畫面「證實」
            • 有的情況需要聲音後於畫面出現,靠畫面帶動理解聲音。
            • 難度非常緩慢地逐漸加大。每個小段落完成後,有簡單的重復練習和小測試。80分萬歲,打倒100分。
            • 在這一階段,應該使用標准發音。
            • 不要閱讀,不必有字幕,可以跟讀。
            末世聖徒: 摩門教長老迅速掌握外語能力。不學認中文字,只學漢語拼音。

            在進入第二期的後段,我們可以開始可以試著說一點我們熟悉的外語了(錯了沒關系,既不要著急,也不要忙著更正)。然後可以開始接觸文字了。接觸文字的目的完全不是為了學習拼寫,而是在下一階段,可能學要文字資料幫助我們掌握英文理解能力。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練習聽力,而關鍵是找「可理解性的入。」
            這種輸入可以來自老師,來自多媒體教程,來自外語環境的某些特定場景,等等。

            關鍵點總結:
            1,千萬不要著急學文字,語言掌握的關鍵解決「聲音」。
            2,不依賴語法知識和中文翻譯,重點是「猜測」著聽。
            3,參考Series Method, Dialogue Generation。
            4,在後期能聽懂簡單段落和簡單對話時,可以模仿和重複一些句子並嘗試自己說。  
            5,可以開始閱讀一些與聽到的對話有關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聽之後才能讀,千萬不能一發現聽不懂馬上去翻看文字來幫忙。

            這一階段的結束,應該可以聽懂生活中簡單的語言。如果非要與詞彙量掛鉤,應該是2000到4000用知識量來衡量,應該也就是高中畢業左右的量,當然聽力程度相對高。

            單詞(字彙)

            最常用的2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10%。
            最常用的2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80%。(高中英語,簡單生活對話)
            最常用的前5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7%。(建立聲音的思維,啞巴英語)
            (使用5000個單詞組合的句子,完成復雜交流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但閱讀還有困難。)
            最常用的前10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8.5%。
            最常用的前15000個單詞,出現幾率或使用頻率達99.5%。
            (從5000到15000這10000個單詞,數量巨大,背就背吧)

            大量的英語單詞大多是由法語,拉丁語詞根構成的。
            如果巧妙地采用詞根記憶的方式,10000個單詞應該在100小時以內解決,很多同學只用大約60小時。

            英語單詞中,80%以上由詞根構成,常用英文詞根有幾百個,只需要250個左右就可以了。
            每天用30分鐘就記100個,再用10分鐘稍微看一下昨天的。
            三個月一到,10000個拿下,才花了60小時。

            例子:

            pel 推, tract 拉. pro向前或向上, er/or 人或機器, re再次或往回, dis 離開, com/con 一起, ex 出, at去。

            Propel, propeller, repel, dispel, compel, expel.
            Protract, tractor, retract, distract, contract, extract, attract


            (參考蔣爭258個詞根9000多單詞的那本英語詞匯奧秘和俞敏洪的紅寶書)

            聽力。在這階段需要聽標准發音(還沒到糾正口音的時候),而且盡量要帶耳機聽。不要急著開始說,也不要開始讀和寫。


            [3] 增長期(Getting Serious)

            • 語言難度和量增長,重點還是聽力,可以開始有針對性地說英文,需要進行閱讀(但主要並不是為了學習如何閱讀)
            • 能夠進行正常交流和閱讀。
              • 外企一般職位面試,出國求學,國外生活和技術型工作等可以應付。
              • 聽英語新聞困難不大,看原版電影可聽個大概。
            如何制定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你是什麼「學」型?[學校教學系統和考試方式會篩選出視覺型學生]
            視覺類型Visual Learner,高達70%

            • 很專心盯著老師的臉;
            • 喜歡通過看文字,圖表來獲取信息;
            • 很容喜歡通過「看」來「認出」文字
            • 喜歡記筆記和用筆寫出自己的思路
            • 通過回想在某內容書頁上的具體位置和形式來回憶信息
            聽覺類型Auditory Learner,20%

            • 喜歡老師用講話來描述事情
            • 喜歡對話,討論和表演
            • 通過「說」來理清思路和解決問題
            • 通過聲音和旋律來回憶信息
            運動類型Kinesthetic Learner,10%

            • 通過各種活動學習效果最好
            • 長時間坐著不動很困難
            • 使用動作輔助記憶
            聽力困難問題:

            • 內部聲音庫和聲音辨別的問題:(acoustic reason)
            • 解析過程 (Parsing): 單個的單詞可以聽懂,但聽句子時.....
            • 文化知識庫 (cultural knowledge bank):指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ex, You've lost me.
            • 頭腦中的「母語翻譯」。
            聽力過程和認知策略:「可理解性輸入i+1」的原則

            • 「從上至下」的聽力處理 (Top-down Processing),聽熟悉的話題或熟悉的新聞時,聽力困難比較小,再轉到體育頻道或其他題目時,同樣的語速就不容易懂了。
            • 「自下而上」的處理過程 Bottom-up Processing,單個音,單個詞,字組的解析,整個句子的理解。從部分到整體的處理。
            • Bottom-up更注重細節的識別,而Top-down更關注對全文的理解能力。
            聽英文廣播:
            適合的速度和句子難度。
            對話題或內容非常了解,從前文可以預測後面的意思,語音清晰(建議帶耳機),速度適合。
            沒懂的部分不要急,先放下。如果出現次數很多,再想辦法查。

            看原版英文電影:
            視覺輔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於對語言的理解。
            一般影片大部分對白難度偏高,跟在國外自然英文環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無效成分太多。
            盡量找動作多於坐在那裡說話的影片。
            提前讀英文劇本,不要開英文字幕。
            最好是同一個電影看幾遍,不要打開中文字幕。
            動畫片的語言都非常復雜,即使對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也都應該算是第四階段的語言教材。
            比如Finding Nemo, Madagascar等。

            流利使用任何語言流利交流的前提是必須使用該語言進行思維
            如何建立外語思維和如何避免母語的干擾,甚至能使母語幫助我們掌握外語。
              
            閱讀時,即使用翻譯的方法可以幫助實現可理解,但盡量少使用。
            即使使用了,最後還需要作到能夠用它的外語聲音建立思維就好。

            語法知識是給語言專家用來分析和總結語言用的,而不是給大家掌握語言用的。

            「糾正語法錯誤」的做法幾乎不起任何作用,下次還在同一處錯。比如糾正he,she的錯誤。
            其實還是思維的作用。只有當你頭腦中的關於男人的MIF和he掛上了鉤,女人的MIF和she聯系上後,才可能少犯錯。所以結論是老師和學員都不必花時間糾正錯誤,而是要多接觸正確的形式。

            二語悉得論:


            1,需要建立外語思維: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語言的掌握不是通過翻譯和記憶,而是與思維,概念或圖像建立直接聯系:
            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語法的掌握是下意識的過程,不應該通過有意識地學習:
            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要注重理解和含義而非結構:
            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語言環境和掌握語言的關系: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關鍵是提供可理解輸入條件
            Comprehensive input i+1


            理通則法明
            Narrow Input :

            • 高的熟悉度幫助增加理解性並保持很高的連貫性,從而能集中力量提高聽的能力。當整體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再拓寬題材范圍。中聽一個或幾個人聲音的,同一題材和話題的討論。knowledge/cultural bank也先容易避免。
            • 故事還是要有連續性,圖像輔助也還是必要,但語言的內容應該是不僅能靠圖像才能明了,而是根據故事的發展,上下文的聯系,前後邏輯關系和自己熟悉的知識,生活經驗等實現能夠「預測」含義,並且能經常在後面以不同的形式反復出現。這一階段與前階段最大的區別是表現在學習形式上,由原來單純的聽,變成了聽說讀的循環配合。
            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
            1,先聽整段原文,段落長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鐘內放完。聽懂的程度是70%上下。
            2,開始分句模仿跟讀,每句約三遍,(聽一遍跟一遍,不是聽一遍讀三遍)
            一邊模仿,一邊猜測不明白部分的含義。關鍵技巧是「猜測」。
            3,不看字幕分句跟讀一遍,把原聲和自己讀的聲音都錄下來。
            4,放第3步的錄音,努力聽每句自己讀的和原文有何區別並再次感受剛才的過程,可看字幕幫助核對。
            5,分句自己先說,然後再聽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後兩次盡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該段劇情,試著復述說剛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測試題,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對上一段掌握的程度,還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開始,重復上面同樣的程序。

            單純聽廣播或新聞,在後期聽力達到很高程度時,往往說不利落。
            主要途徑是聽和模仿。如果純靠聽,需要同一材料聽幾遍,利用再聽的機會進行模仿和同聲重復,采用的技巧叫做Simultaneous Repetition

            輸出所需的時間幾乎達到可忽略的程度。

            人們總希望用一個完整體系去概括和解決全部問題,結果往往是為了把最後20%的特例包含於體系中,而又使自己的體系膨脹了80%而變得十分復雜,沒有實用價值。

            語法其實也是如此,應該用20%的精力介紹一些最基本的幾個時態變化就足已。

            完全悉得的途徑會漏掉一些語法現象,所以高階段要「填補空缺」。


            閱讀的增加

            在基本聽力突破後,對英文聲音的反應已經比較快了,但深度和廣度不夠。聽不懂的成分,無論是句子還是單詞,出現幾率越來越少,但在實際數量上卻很大,所以這時候需要一定量的突破。

            不要開始就去讀西方文化內涵過高的讀物,否則難度太高。
            戰爭和愛情小說可能比較適合。
            比較好的閱讀方式是出聲閱讀,主要是為了在閱讀的同時還能聽到英語的聲音,同時盡量將自己融入閱讀的故事情節中。
            在這裡建議出聲是為了練習。
            看電影當然還是好途徑,但與閱讀相同,需要看好理解的題材,Chick flick最理想,比如Titanic, Pearl Harbor。能同時讀劇本當然更好。

            可以主動去聽各種口音的英語,還可以去模仿和與標准發音對比,目的是提高聽音的敏感並糾正自己的發音。

            另外寫作是輸出的有效手段,原理上跟「說」相似,都是編碼的過程(聽和讀是解碼過程),但寫作可以放慢速度進行構思,並有記錄可以看清到底寫了什麼以方便檢查和分析,所以寫英文是很好的輸出練習。而對寫作中的錯誤的糾正,是所有糾正工作中最有效果的,但作用仍然不是非常大,關鍵還是靠輸入和模仿來進步

            第三階段的突破難度大,不得要領有可能一直無法突破或拖很長時間。

            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統一技術方案讓大家可以執行,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參考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情況成功地制定自己的有效學習策略


            [4] 高級期(Scaling Everest)

            外語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母語的水平(除非12歲以下就能實現流利交流,那本身形成的就是母語,不算外語)語言的深度、幽默性,技巧性和藝術性。

            心理上的障礙:看到和聽到難度太高的材料時,態度往往是拒絕接受,而不是注意自己為什麼還有不懂的。
            數量上的障礙:不再是積極的「外語學習者」了。

            知識層面的要求有時要超過基本語言本身的結構和流利性的要求,特別是文化因素的相關性,涉及包括科技,宗教,社交,音樂,體育,經濟,政治,文化特點和思維習慣等等方面。提高和語言有關的知識量,提高文化修養和寫作能力。

            聽說:

            • 在談判前對談判中常使用的語言進行了解,再到談判中實際應用提高。
            • 如「Frasier」,文化,社會和知識性成分太高,兩男主角的講話方式故意附庸風雅,所以難度頗高,沒英文字幕不行。每句話在看到文字後還要琢磨半天。
            • 克林頓的演講應該是非常好的聽力素材。
            寫:放慢速度仔細斟酌語句,優秀文章和演講的背誦

            閱讀:
            深度閱讀,如Dan Brown的小說(西方文化和宗教)

            教科書:
            某個學科知識的學習,國外各學科學習的書,從內容上講,閱讀難度並不大。

            韓國鄭博士的《千萬別學英語》

            天涯閒閒書話欄目讀一下一心禪兄的《佛陀紀事—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

            星期日, 5月 08, 2011

            2011 Mother's Day

            女王說要請她吃飯,我們一行4個在三期的花宴印度咖哩吃午餐。

            主餐選的都是淡的,怕口味太重吃不習慣,老闆猛推牛羊,說下次一定要點。

            特殊的麥餅,中空的,沾醬吃,口味特殊。錫杯讓人有印度風情的想像。

            星期四, 5月 05, 2011

            現代住宅:居住正義


            選舉到了,難得說起正義,利多不停。

            台北 7-11 我們都是過客

            等人空檔,進 7-11 買杯咖啡,順便去盥洗室,見牆上貼有心情小語,題目說的好,其實,我們都是過客。

            內湖科的透明電梯

            內湖科辦公大樓。


            電梯內3個女生,其中一個大聲地說:就是怎樣開設新公司的一些事情,我就說你們那些人都不夠成熟,你一個人身兼數職,到時候Quality..... 」正說著,門開了,邊說邊走了!


            轉頭瞥見透明電梯外的基隆河道,這是平常在公路上來回難得一見的景象,趕緊用手機拍下。

            星期三, 5月 04, 2011

            天氣陰,飛鳳山看桐花

            天氣陰,在飛鳳山步行,獨坐,看桐花。可能本週末更盛,落花將更多。

            途中接到朋友來電,告知我在飛鳳山,朋友虧說:「人家過的什麼樣的日子嗎!」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哈。

            星期二, 5月 03, 2011

            New Toy



            新玩具到了。

            正熟悉其功能中,意外發現隨附的 USB cable 可接PC 外也可接 AC110,Nokia 手機,樂!


            星期一, 5月 02, 2011

            釋懷

            mhperng.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8.html
            今天讀到中時一篇報導「教部:台大進百大 也算達陣」裡引用清大彭明輝教授關於五年五百億的主張後,特意到部落格讀他的原文,發現他準備退休了,殊為可惜。

            多年前,因為朋友引介,參加過一次彭教授主持的讀書會,因為對讀書會的進行方式有些失望沒繼續參與,對他的題目及活動用心仍心存感佩。

            讀書會的成員來自園區(或他的學生?),參與的人可能是因大師之名仰慕而來,活動變得單向,殊少討論,有點像是群聚取暖的聚會。很可能大半的活動皆不脫此,這也不是特例。或許是我自己要求太高的心態使然(眼高手低吧)!這是題外話。

            在看過彭教授關於五年五百億及另一篇「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裡對學匠(paper-smith)的批判,及他對學術界的自我期許後,我終於替自己去年辭去一個工作時的不安之所由感到釋懷。

            什麼時候,大學可以達成真正的自主,或是台灣的私立大學的成就、聲望可以超越公立大學時,或許這些亂象就不再!

            星期日, 5月 01, 2011

            【電影】華爾街

            1987出品,導演:奧立佛史東
            演員:麥克道格拉斯,查理辛
            場景:1985年,華爾街

            一,金錢生活

            片中描述有錢人的金錢遊戲(內線、境外交易、炒股、併購),奢華的生活(食衣住行),及圍繞於金錢權利帝國週邊的各色人物(藝術品,手槍收藏,報紙,交易員,室內設計師)。

            這畢竟是電影情節使得主人翁年紀輕輕就身處金錢漩渦,在看清大亨的做法後,毅然做出選擇,雖然最後仍需面對牢獄。

            關於金錢的追求,真實人生中看過幾種狀況,或者年紀輕輕追求錢潮在大崩盤後負債累累,從此收手;另外一些,幾番風浪後,仍懷抱夢想,或有利得,仍樂此不疲;另外如我者,對新穎的遊戲敬而遠之,或者以一套價值自我安慰,通常要到很晚很晚以後,才慢慢了悟那些人玩的遊戲,及他們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

            於金錢,如果不甘於平淡,過晚的了悟,畢竟不是好事。

            片中年輕交易員的父親角色是一個對比,他不懂那些遊戲,他滿足於他的生活,堅持他的價值,他鼓勵兒子創造自己的事業,而非買賣別人的事業。


            ,87年的電腦

            片中證券公司桌上的電腦是黑白的(黑底綠字的終端機),大亨在海邊手持黑金剛大哥大通話,有一幕大亨拿著要送給兒子的電子玩具,年輕交易員說螢幕太小幾乎看不到,但大亨說:「新的時代快要來了。」

            那時是286/386的時代吧,微軟似乎還沒推出Windows。

            新時代的預言果然成真,打開任一財經TV頻道就很清楚:桌上彩色多螢幕的資料展現,觸控,主播身旁的手寫超大螢幕,iPhone, iPad。

            ,華爾街與荷蘭人

            華爾街(Wall Street),Wall者,乃當初荷蘭人佔領紐約(稱之New Amsterdam),約是1623,至1664英國人接手改名NewYork, 有一說Wall者,是荷蘭人建立的城牆用來抵擋其他殖民者及美洲原住民。新大陸發現之後,商人與殖民者興起。荷蘭人號稱是商業活動、公司、證券之開啟者,帶給北美深遠的影響。

            荷蘭人在美洲殖民的同一時間1624在台南安平建城,到1662年結束對台灣統治。

            當時的台灣只是原料的供應者,原住民的天堂,對於西方的商業,金融,技術究竟沒有承接的能力。西班牙人、荷蘭人離開之後,清政府的閉關政策,使得台灣處於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發生影響範圍之外。

            2011 五一勞動節

            Google 的標頭,工研院課程,傳授資方如何規避勞基法,引發爭議,有人又震怒了。